从气候宜人的江南水乡到海拔3000米的青海海西州,浙江援青教师罗来玉,用奉献和责任挥洒汗水,在德令哈市第一中学留下了难忘的回忆。
“援青支教一直是我的梦想,支教能遇见不同的学生,体验不同的生活,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注入生机。”带着责任和梦想,她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,来到了德令哈。
一到德令哈,她感受到了高原粗犷而静谧的自然环境,同时也感受到了严重的缺氧,上三层楼就要休息5次,说一句话就喘气喘得厉害。
在德令哈的日子里,无论是课堂上、还是家访途中,高原反应都是她需要面对的困难,每当这时,她总会提醒自己记得“援青为什么、在青干什么、离青留什么”,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和信心,她常常勉励自己,一定要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,扎根高原、言传身教,播撒希望。
“援青支教难忘的事情有很多,但是最难忘的是,班级进步后全班同学相拥喜极而泣的场景。”她说,907班原先是个班风班貌非常差的班级,成绩也很不理想,全班同学都觉得冠在班级前面的“差”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了。
为了改变学生们的想法,她立即整顿班风,制定了简洁明了的班级规定,并提出两个月之内让班级成为全校“标杆班级”。学生们虽然都非常怀疑,但都表示积极配合。这两件事情,一是上课不能趴在桌面上,二是出操要队伍整齐沉默进场。一个月后,这个班级得到了入学以来的第一面流动红旗,孩子们激动地拥抱,觉得自己确实可以做到更好,于是更加努力了,班风、班貌由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班风的变化也促进了学习的变化。
教学中,她发现学科之间没有资料传承,无法深入研究中考,在复习过程中很难做到有的放矢。后来托朋友买到了近几年的青海中考和西宁中考试卷,分析了青海的中考特点,进行针对性的复习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根据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的现状,她牵头成立了“高原千里马争霸赛”项目,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,利用家长的资源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奖励,极大地促进了家长、学生、班级的三方协作关系,并让家长们见证了孩子的点滴进步。
“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课本知识,更多的是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。”她说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,她会有意识地和学生谈长期规划和实现规划需要的途径、方法以及实现规划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法。学生也比较愿意听老师的建议,当取得一点进步后,就越加干劲十足。
只要对孩子进步有益的措施,家长都非常愿意配合和实施,家长的配合以及孩子们的进取精神让她感动。
在她宽严相济、分寸适当的教学中,她所带班级的成绩从年级倒数第二,到一个学期之后的第五,再到第二个学期末的德令哈市第二,以及这个学期所有模拟考试成绩稳居德令哈市第一。
谈起援青支教的收获,她说,成功的喜悦、海西的美景、真挚的友情和丰富的阅历都增加了人生的厚度,同时也更加理解党中央对口支援青海的决心和意义,为自己能为援青工作贡献力量感到非常开心。
“值得!”这是她参加援青最大的感受,工作了28年,援青支教重新激发了她的教育热情,这是她教育生涯中最值得回忆和记录的旅程。
援青支教完善了她的教育梦想,完美了她的人生,青藏高原的这段经历赋予她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,这是一场双向的奔赴,这是一场释放心灵了却夙愿的美好旅程。